
一个消费者多种社交平台 – 他们都在干嘛?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马来西亚人口大约才3 千 3百万,而众多的社交平台总渗入却远远超越了人口总数。怎么会这样?理由其实很简单,一个消费者可能注册了几个不同的社交平台,并活跃其中。
不同的社交平台,满足不同的需求
虽然大家都被冠上了「社交平台」这么一个统称,但是每一个不同的社交平台都在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
1. FACEBOOK面子书
这是一个能够让我们知道身边朋友近况的平台:谁最近学会了新的菜肴、谁最近庆祝生日、谁家亲人不幸往生了、谁家新添了可爱的宝宝等。面子书几乎已经是大多数人的日常了。因为面子书的用户众多,所以也吸引了许多的品牌或企业去开个 official page,希望在面子书上吸粉圈粉。但是,2021 年 Statista 调研报告显示,大约只有 17% 的消费者是专门为了关注某个品牌或企业而使用面子书,虽然这个数据有点低,但也代表了其实有很多品牌或企业并没有完全读懂消费者的心,所以才无法吸引到他们去关注。想要俘虏消费者的心,最重要的是换位思考,站在他们的立场去考量,到底你的品牌跟消费者有什么关系?关不关注品牌的专页对消费者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2. INSTAGRAM
虽然也是 Facebook 旗下的社交平台,Instagram 的用户与 Facebook 的用户却稍微有点不一样。如果用最简单的说法来比较这两个社交平台:消费者通常会使用 Facebook 来关注朋友的近况,而同一个消费者却会使用Instagram 来获取更多他们渴望达到的生活目标 (inspiration + aspiration)。也就是说,消费者会留意他们想成为的人物、他们理想的生活环境、他们想吃的美食、他们想去的景点… 这就是 Instagram 所能带出消费者心里的「期望值」。这个跟 Instagram 的呈现方式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Instagram 是以视觉效果为主的社交平台,所以比起 Facebook 更能做到“种草”的目的。许多企业或品牌在建立自己品牌的 Instagram 专页的时候,往往都会重复在 Facebook 的内容。如果品牌真的希望更完善地利用 Instagram 来营销,建议好好的理解品牌的受众使用 Facebook 与 Instagram 的目的是否有何不同之处,然后可以利用不同平台的强项来达到营销的目的。
3. YouTube
与 Facebook 或 Instagram 不一样的地方,就是 Youtube 让用户体验「发现」。意思就是说,除了作为娱乐目的,消费者也利用 Youtube 达到「学习」的效果。例如:如何在家 DIY 修复家具; 怎么烹煮红烧肉;如何制作短视频…等,这些不同的视频都让消费者体验了「发现」。本来打算只花 5 分钟看看如何缝补扣子,结果会不断地观看相关课题而在 Youtube 上花了整个小时。由于 Youtube 的用户实在是太庞大了,想要在 Youtube 做到高互动率 (engagement rate) 其实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如果品牌能够做好渠道策略,在不同的渠道来达到不同的沟通目的,或许可以利用 Youtube 为用户提供更深入的品牌介绍、教导消费者如何使用产品等教育用途。

本文作者:Suki Goh
怪兽学堂资深导师,也是业内品牌沟通策略达人;专研广告以及消费者沟通策略。>20年工作经验,横跨马来西亚、中国大陆、香港等市场,曾为 Ogilvy, Grey, McCann, Leo Burnett 等国际广告公司以及无数的国际品牌策划创意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