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了博客的年代,闪过了 YouTuber 和 Instagramer的风口,TikTok 红利的趋势就势在必行,对吧?
结果你的企业品牌现在拥有自己的部落格、脸书、推特、IG、Clubhouse、甚至 TikTok …… 在不够资源管理的情况之下,不止没能让你创建优质的内容吸粉,反而把品牌形象拉低了。你目前是否处于这么一个骑虎难下的状况?
大部分的企业,由于担心跟不上数码的浪潮,在没有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就着急着开启数码之旅。结果,因为渠道太多时间太少,无法兼顾做好内容营销,最终无疾而终。说起来就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啊…钱亏了事小,品牌搞LOW了才心酸!
企业 / 品牌到底要如何选定合适的数码营销渠道,才能做到帮助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同时,还可以不断发现对的用户,有策略性和适时让TA 转换成为顾客。
1. 商业模式定位和营销目的
选渠道,真的不要人云亦云。必须认清自己企业的商业模式,才决定什么数码渠道更适合自己。
假设你是食品生产商 (B2B),你走进数码世界的目的就是想要透过互联网,让更多分销商发现你,那么你必须至少有一个官方网页(official website)。在这里,你可以清楚阐明公司的里程碑、产品/服务规范、目前的生产技术、生产配备及区域概括,方便分销商在线可以提呈需求,然后线下跟进。
如果你想透过互联网拓展区域的市场,把商品分销到国外,可以考虑进军阿里巴巴的分销平台,高效帮助你筛选对的国际买家。
疫情后,或许你会考虑把分布做得更深,想直接打开销售市场,让消费者可以直接和品牌购买,这时,你可以考虑三个选项:
Option 1
在官网延伸 e-commerce功能,让消费端直接在线上下单。
如果目前团队没有技术人员,可以考虑 Option 2
Option 2
开通第三方网购品牌官店,Lazada, Shopee 等流量平台。
适量分配资源,推广和管理网店。
Option 3
如果目前公司资源不足,建议可以寻找代运营公司协助,外包从推广,运营,发货到客户的一条龙服务。
2. 用户分布及媒体使用习性
拓展线上业务,必须先认清谁是你企业的用户,了解TA们的媒体使用,才可能在资源不够,时间有限的情况下,精准发现他们,和他们沟通,提倡品牌粘性。
如果你是一家餐饮业,除了官网外,为自己的官网设计搜寻攻略 (Search Engine Optimisation), 让TA 在搜寻时容易发现你,也可以从用户画布分析,选择适合的数码渠道做营销。
举例: 如果你的餐饮是时尚café, 你的主要客源受众是受薪Gen Y, 那可以考虑成立 Facebook / IG 专业成为你品牌的官方社群媒体,为你的数码之路铺垫。如果你也想吸引刚踏入职场的 Gen Z, 不妨考虑借用 TikTok 的流量红利,让你的café 成为年轻人的打卡圣地,适当地reward TA们,为你的café增加普光率!
了解 TA 的媒体使用惯性,比起盲目选择渠道更重要,不然最终花了时间,赔上了金钱,又达不到营销效果,不是很可惜吗?
参考:马来西亚数码渠道用户分布
3. 渠道营销法
一旦认定了渠道,我们就应该了解渠道的属性与特质,连贯和消费路径的运营方法,一步一脚印,设计从让TA发现我们、关注我们、爱上我们到推广我们的方程式。
除了了解广告的设定,我们还必须创建引起用户共鸣的内容。大部分的企业只专注在营销的业务上,没有采集渠道的数据,做深度的分析,重新找出可以优化的部分,比如:
- 最佳的内容上传时间
- 除了文案,是否可以短视频/设计呈现内容
- 有没有制定限时优惠抢购
- 突发性直播让TA受宠若惊的营销桥段
以达到间断性刺激营销成果。
经营渠道,必须持之以恒,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态度,这样很难在短期能看见投资的回报率!晋级数码化,不需要等到完美了才出发。在资源不够、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数码外包服务团队,让专业的数码咨询公司帮助我们规划品牌的数码增长。
4. 整合品牌数码营销
一旦我们的品牌使用多过一个营销渠道,我们就必须梳理每一个渠道的功能,整理渠道背后的营销数据,适时和我们的商业目标核对,才能够精准推算出每一个渠道在企业增长的比重率,就能在下一次的营销campaign上做更好的预算和资源匹配。
例子: 在开始的时候,可能我们在每一个渠道(Google, FB, IG, TikTok)都花相同的金额做营销,三个月后,我们发现以下的转化结果 (conversion)
- Google – 25%
- Facebook – 40%
- Instagram – 30%
- TikTok – 5%
下一回的营销预算(如果是RM20K),扣除每一个渠道的内容规划和制作 (RM 8K),那么,我们可以把剩余的(RM12K)为各渠道广告分配,以个别的转化结果为依据,借助数据的力量,更有效地实践数码营销,把投资价值最大化。
- Google – 25% (广告 – RM3K)
- Facebook – 40%(广告 – RM4.8K)
- Instagram – 30%(广告 – RM3.6K)
- Tik Tok – 5%(广告 – RM600)
当然,你也可以借用 TikTok 平台的流量红利,以渠道运算法护航,让内容以最原始的方法推送给适合的TA,完成 organic 流量变现,把剩余的 RM600 投放在Facebook 上。

本文作者:Eng Jin
怪兽学堂首席导师,也是业内品牌数码化达人,服务超过 200 家新创、中小企业、上市机构实践数码营销;目前专注于数码营销咨询及培训工作,以具体、科学、系统化的模式,高效帮助企业晋级,落实数码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