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OpenAI、Anthropic、xAI、Google 这些 AI 巨头,不约而同地做了一件事:
他们砸下数十亿美金,只为了让学生免费使用 AI。
看到这则新闻,我第一反应是:这不是烧钱玩技术,而是一次精准得可怕的品牌渗透战。
而且,是针对未来消费主力——Z 世代的战争。
你以为他们在做 “慈善”? 不,这是企业级营销里最狠的 “种草工程”——全面塑造下一个世代的生活风格,一个离不开 AI 的生活形式。
面对科技巨头这一系列的动作,如果你是企业决策人、品牌负责人、或身处市场前线的的营销人,关键不是围观看热闹,而是一定问自己三个问题:
- 这场 “教育未来消费者” 的战争,我该怎么看?
- 我的品牌,有参与这场心智抢滩吗?
- 我是否已经被落在了下一代主流用户的对话圈之外?
以下,我来跟大家一起拆解这波 “AI 送学生” 的底层策略,以及你作为决策人可以思考的 2 个关键方向。
科技巨头的布局(一):免费给学生用,是为了换取 “终身使用习惯”
Z世代从 AI 那里拿到什么?
- 帮忙写论文
- 想点子
- 练英文、画图、学 coding
听起来很学生对吧?但注意,这是生活型 AI 使用习惯的养成期。
这跟当年小红书全面进军市场时的策略是一样的:
- 教用户 “找灵感”
- 其实品牌在做 “洗脑” 工作
- 不知不觉把护肤、穿搭、彩妆,全部植入日常决策里
今天 ChatGPT、Claude、Gemini 在做的,就是要让 AI 成为年轻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一旦这种路径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哪怕之后收费,他们也不容易换平台、不愿意放弃。
这和 Spotify、Netflix 的早期策略如出一辙——用免费或超值换一个长远的心智位子。
科技巨头的布局(二):OpenAI 种的,不只是现在的用户,更是未来的 “企业用户”
很多人以为这些 AI 公司只是在讨好学生,其实他们在铺的是未来 B2B 市场。
你想想看:这些学生一毕业,走进职场,当要用工具写稿、整理会议、做简报时,第一反应会是什么?
当然是用他们最熟悉、学生时期天天在用的那套工具——ChatGPT、Claude、Gemini 等工具,对他们来说早就用得顺手、毫无学习门槛。
这时,企业不需要说服他们换工具,反而是他们影响企业:“我们用这个就好,比较快、效率高。”
这些 AI 公司心知肚明,真正的大钱在企业服务,学生只是起点。他们早早就在布一个 “使用者变采购者” 的漏斗逻辑。
学生习惯了、信任了,进入职场后就会自然带进团队;一开始是个人版,接着是团队版、企业 API、数据权限管理……这个逻辑就是:
免费带动使用 → 使用带动习惯 → 习惯变成企业采购建议
所以他们不是在抢现在的用户,而是在种未来的 “数码采购链”。
决策人提醒(一):别只看今天的消费者,要盯 “未来的决策者”
正如我一开始所说,这些 AI 巨头不是在做短期营收,而是在下一个 20 年,打造一种 AI 生活方式。
如果你的品牌目标客户目前是 35-50 岁没错,那你得同时意识到:
今天还在大学里用 AI 来写论文的 Z 世代,未来五到十年,就会成为采购经理、品牌主理人,甚至是 CEO。
他们从学生时代开始接触 AI,未来他们的消费内容、决策方式、沟通偏好,都会基于 “AI 先行” 的认知框架。
决策人,你准备好进入他们的生活方式了吗?
决策人提醒(二):什么品牌最该注意这个转变?
1)B2B 服务:包括企业培训、数码工具顾问、企业服务型 SaaS、广告与营销等行业。
你要意识到,你未来的客户,从学生时期就习惯用 AI 来处理信息、做决策,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比你更依赖工具、更讲求效率。
他们对 B2B 服务的要求,不是 “会不会”,而是 “能不能像我平常用的这些工具一样快、灵活、自动化”。
一旦你跟不上这种体验,哪怕你提供的服务再强,他都不想用。
2)品牌经营:消费品(FMCG)品牌主、服饰、美妆、生活风格类品牌主理人、餐饮、文创、零售品牌的营运或企划负责人、社群品牌或 DTC(Direct-To-Consumer)品牌操盘人、品牌顾问或内容行销人等。
做品牌经营的你,也许还在强调自己的品牌理念、Slogan 多有态度。
但对 Z 世代来说,这些都不如一个问题重要:这个品牌,能不能让我参与?能不能让我表达?我能不能加入定义它?
这世代的年轻人,从成长阶段就习惯用 AI 工具自定义一切——写作、排版、做贴纸、改图、剪片、搭配造型,什么都能动手改,随时生成。
AI 让他们建立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表达习惯:我不只是使用工具,我要参与创造内容。
当表达变成一种互动,他们自然也会用同样的思维看待品牌。他们不在意你说你是谁,他们在意的是:“我能不能用自己的方式说你是谁。”
这代表什么?
你的品牌不只是要传达理念,更要提供空间——让他们玩、参与、定义、共创。否则再好的 Slogan,他们也只会滑过去,因为那不是他们可以 “拥有” 的品牌。
这是一个重新定义 “品牌、工具与人” 关系的时代
我不觉得每个品牌都要自己去开发 AI 工具(按:如果有需要则另当别论,但前提是,企业需要好好部署策略,否则投入资源很可能会打水漂)。
但我确定每个品牌都要开始思考——我的客户,未来会不会活在一个 AI 驱动的生活方式中?
如果会,那你还不开始准备,未来连和他们说话的 “语言” 都不一样了。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启发,不妨分享给你身边的品牌人、策略人、企业决策者。
因为我们今天的每一个认知升级,都将决定品牌未来还有没有被看见、被信任的可能性。

本文作者:Cheryl
毕业于拉曼大学中文系,曾任新闻记者、文字编辑及节目主持人,后转战营销行业,专注于文案撰写。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品牌营销,都擅长透过文字挖掘深度、传递价值,尤其注重思维启发。希望能透过文字,为读者带来新的视角,拓展认知,让每一次阅读都成为思考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