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从 AI 工具面世后,我已经使用 AI 工具帮我写内容好一段时间了,最近我越来越确定,想做出真正好内容,光 AI 不够,最有效的方式,其实是找到人和 AI 的理想分工。
我的实战比例是这样的:
🔸 30% 由 AI 生成初稿
🔸 50% 是人机一起共创、反复磨合
🔸 最后 20% 留给纯人工判断、调性与把关
这个比例不是从哪堂课学来的,也不是哪位大师说的。
而是自己一路试出来、修出来的。
如果你还把 AI 当成只是 “写稿工具”,真的会被甩在后头。
因为,重点早就不是 “用不用 AI”,
而是——你有没有找到最适合你自己的工作方式?
不是让 AI 取代人,
而是让 AI 释放人的判断力和创造力。
而这个 “30/50/20” 的背后,其实藏着三个很重要的思维:
30 % AI 生成:快速、打散思维边界
打个比方,你可以在在构思一个 campaign 或写贴文前,先让 AI 列出 20 种钩子写法、5 种语气风格、10 个标题角度。
这一阶段,我们要的不是答案,而是广度。
AI 协助我们跳出惯性思考,有时候一行没用的内容,都会意外启发我们去想一个全新的切入点。
我的角度是,我很多时候都不会直接用它写的东西。
因为AI 的厉害,是量;我们的厉害,是做判断、做筛选。
50 % 人机共创:内容生成最有价值的阶段
这阶段是最核心的,也是品牌开始长出 “个性” 的过程。
我会拿 AI 生成的素材来微调、重构,
在我设定好的品牌语调里,请 AI 帮我写出 “像是我本人的语气,像是我说的,但内容更精准” 的版本。
比如我们举个例子:
有个做咖啡品牌的团队,在策划 campaign 主轴时,先定下一个方向:
“咖啡不是提神,是情绪管理”。
这个主张的背后,其实来自一个很常见的消费者洞察——很多人喝咖啡,不一定是因为累了,而是因为情绪需要被安顿、生活需要一个节奏的锚点。
当我们能看到这一层,就更容易说出别人没说过,但一听就懂的句子。
接着,把你的思考点丢给 AI,让它产出钩子句。
从中挑出一行不错的,再结合品牌调性,最终改成一句简洁有力的主张:
“咖啡不是提神,是提气。”
这一句,最后成为那个 campaign 最成功的开头。
营销人,你看到了吗?AI 只是你的写文案的助力,你的判断才是做重要的。
20 % 纯人工:留下品牌真正的“灵魂工作”
什么是 “灵魂工作”?
是价值判断、是品牌信仰、是内容里那句说出来会打动用户的那一句。
所以,这 20%,必须是人性驱动写出来的——因为这些都是你的经验、你的视角,AI 不可能有你这份经历,自然的,也无法真正打动人心。
比如,有个从事生前规划的品牌团队,应该会常常听到这么说:
“我想在我还能选择的时候,为家人留下从容。”
这句话太真实,根本就是 “生前规划” 的核心意义,直接能成为品牌内容的关键句。
AI 写得出 “预先准备让人生更安心” 这种安全句子,
但写不出这一句充满人性的话语。
有些话,是不能优化的,太真了,就留白最好。
很多人以为 AI 是 shortcut,无所不能,结果越用越看不见效果,
问题就出在——你不经思考,把 AI 当纯写手,而不是助手。
因此,刚刚我提的 30/50/20 的结构,其实你会发现:
✅ AI 能让你思维突飞猛进
✅ 人机共创让你写得更精准
✅ 人工判断,让你讲得更真
做营销越久,越能越明白一件事:工具再好,思考才是核心竞争力。

本文作者:Cheryl
毕业于拉曼大学中文系,曾任新闻记者、文字编辑及节目主持人,后转战营销行业,专注于文案撰写。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品牌营销,都擅长透过文字挖掘深度、传递价值,尤其注重思维启发。希望能透过文字,为读者带来新的视角,拓展认知,让每一次阅读都成为思考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