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这个 AI 工具爆发的时代,几乎每天都有 “新选手” 登场。
就在近期,市场的目光忽然聚焦在一个名字上:Manus。这不是另一个 ChatGPT,也不是 Notion AI 的升级版,而是一款号称 “从目标设定到成果交付” 全流程都能自主执行的 AI Agent。
听起来像是梦幻助手?我第一时间深入研究了它的结构与应用逻辑,现在分享给你。
什么是 Manus?
Manus 出自中国的 Monica.im 团队,创办人肖弘是一位 1992 年生的年轻创业家,早在 2022 年大模型浪潮兴起时,便成立 Monica,主打海外市场,并因推出 ChatGPT for Google 获得大量用户支持。
“Manus” 一词源自拉丁语 “Mens et Manus”,意指 “用脑也用手”,也正是这款工具的核心精神 —— 不仅能思考,还能行动。它不像传统 AI 只能回答问题,而是真正具备 “执行” 能力的通用型 AI Agent,可以理解目标、制定计划、执行任务,甚至整合外部工具完成跨系统操作。
据悉,官方发布了约 40个 案例,展示 Manus 在多领域的应用能力,包括个性化旅行规划、股票分析、教育课程开发、保险政策比较、B2B 供应商采购、财务报告分析、公司名单整理、在线商店运营分析、活动解说图制作、面试安排、潜在客户寻找,以及记者会提词器制作。
Manus 的技术亮点
技术亮点
|
说明
|
多代理架构
|
设有中央 “执行者” 代理,协调子代理(如规划者、知识代理等)以拆解并完成复杂任务
|
工具整合能力
|
支援调用 29 款第三方工具,具备网页浏览、API 交互、脚本处理等执行能力
|
性能表现
|
在 GAIA benchmark 的三个难度等级中皆优于 OpenAI 模型,展现强劲的任务完成能力
|
Manus 的潜在弱点与质疑
疑点类别
|
说明
|
实际体验不一
|
使用者实测过程中,系统偶有错误或执行失败的状况,稳定性仍待提升
|
数据隐私风险
|
因 Manus 可访问用户本地数据,且非受欧美数据保护法律管辖,用户对其资料安全性表示担忧
|
营销过度风险
|
虽功能创新,但部分评论认为目前宣传效果大于实际应用能力,需谨慎期待
|
当人人都在谈工具,我反而想谈的是使用 AI 的底层逻辑
各位相信吗?
Manus 正式面世后,市场上催促企业使用 AI 的声音只会增,不会减。
这让我想起过去几年不断轮替的 “热词”——NFT、元宇宙、短视频、直播… 每一次有工具爆红,市场都充斥着类似的催促。但我想提醒一句,这些话说出来,是需要负责任的。
如果一个企业在策略不清楚、目标不聚焦、组织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仓促使用 AI,使用效果一定不好,还会越用越混乱。
因为这不是选一个 “工具” 这么简单。毕竟,AI 不是一支神笔,它是一整套工作文化的改变。
要使用 AI 前,一定要有底层逻辑的认知:为什么用?怎么用?
你也可以问的更深入一点:
❓我们的战略方向是什么?
❓我们最想强化的是哪个系统?
❓我们拥有什么资源?
❓我们要用 AI 做出 “怎样的成果”?
就像盖房子,你不可能先决定买哪种电钻,而不先画好蓝图。AI 再强,也要接上一个 “清楚知道自己要盖什么房子” 的人手里,才有意义。
Manus 的出现,的确再次证明了 AI 正在进化,而且进化的很快。但作为企业经营者,我们不能被 “工具红利” 的热闹声浪牵着走。真正关键的,是你有没有回头看看自己的底层结构:
👉你的组织,有没有一套能接受 AI 的文化?
👉你的策略,有没有清楚地定义 “我们接下来最需要强化的能力”?
👉你的团队,有没有能力驾驭工具,而不是被工具推着走?
与其盲目追逐 “又一个爆红 AI 工具”,不如扎实建构自己的策略地图——当你知道要走向哪里,工具自然会成为你手中最好用的那把钥匙。这篇文章,就很好地讲解了企业最适合启用 AI 的阶段,欢迎你点击阅读!

本文作者:Cheryl
毕业于拉曼大学中文系,曾任新闻记者、文字编辑及节目主持人,后转战营销行业,专注于文案撰写。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品牌营销,都擅长透过文字挖掘深度、传递价值,尤其注重思维启发。希望能透过文字,为读者带来新的视角,拓展认知,让每一次阅读都成为思考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