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产品很好,但为什么卖不过同行?
我相信这是很多品牌主理人以及营销人心里的疑问。
你的产品确实不错,材料讲究、技术先进、价格合理,但一到市场上就被同行卷得死死的。你不断告诉客户你的产品有多好,结果他们听完点点头,转头去买别人家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你还停留在 “产品思维”,而不是 “商业思维”。
产品思维 VS. 商业思维
产品思维的人,喜欢谈规格、材料、性能。
比方说,很多商家卖东西的时候,习惯性地介绍产品:“我们这款杯子采用高密度玻璃,耐热 100℃,安全无毒。” 这些确实是优点,但对消费者来说,这只是信息,不是购买的理由。
消费者真正关心的是:“这跟我有什么关系?”
所以,把产品卖好的关键不是讲产品有多牛,而是让用户感受到它的好处。
怎么转换思维?
- 别说特性,说体验
与其说 “耐热 100℃”,不如说:“滚烫的咖啡倒进去,双手依旧可以安心捧着。”
与其说“高密度玻璃”,不如说:“轻轻摔一下,依然完好无损,不用再为碎玻璃收拾残局。”
人的购买决策是由情绪驱动的,真正让他们下单的,往往不是产品特性,而是他们能想象到的体验。
- 让好处变得可感知
产品的价值,最好是可量化的、有画面感的。
比如:
- 旅行箱的 “超大容量”👉 “7 天旅行的衣服都能装下,还有空间放战利品”
- 跑鞋的 “高回弹缓震”👉 “每天 5 公里,膝盖依然轻松无压力。”
- 口红的 “持久显色”👉 “从早上 9 点到晚上约会,唇色依旧在线。”
可量化 = 让用户对产品的好处有明确的认知。
可感知 = 让用户在脑海里自动浮现使用场景。
- 直击用户痛点,而不是夸自己
消费者在意的不是你有多厉害,而是你的产品能帮他解决什么问题。
比如:
- 卖一款儿童安全座椅,与其说 “通过国家安全认证”,不如说:“急刹车时,宝宝依然稳稳地坐着。”
- 卖一款防水手表,与其说 “100 米防水”,不如说:“游泳、冲澡、跑步出汗,全程不用摘。”
- 卖一款除螨吸尘器,与其说 “高效除螨”,不如说:“每次吸完床单,都能看到被清理出的尘螨。”
用户买的从来不是产品,而是它带来的改变。
你的思维决定了你的市场
如果你还停留在 “产品思维”,只是努力讲清楚产品的特性,那你和同行没有本质区别。
但如果你能转变为 “商业思维”,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他们真正关心的是什么,并用他们能感受到的方式表达出来,你的产品才能真正突围。

本文作者:Cheryl
毕业于拉曼大学中文系,曾任新闻记者、文字编辑及节目主持人,后转战营销行业,专注于文案撰写。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品牌营销,都擅长透过文字挖掘深度、传递价值,尤其注重思维启发。希望能透过文字,为读者带来新的视角,拓展认知,让每一次阅读都成为思考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