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品牌在推广时,会陷入一个误区:狂讲产品功能,却忽略了用户真正关心的点。
如果你的广告投了很多,流量进来了,但转化率却不高——那很可能是你还没真正 “戳到” 用户的痛点,甚至是痒点和爽点。
现在我来给各位拆解,如何用这三点精准打动用户,让他们主动掏钱购买。
痛点、痒点、爽点,是什么?
痛点(Pain Point),是用户必须解决的问题。
比如,饿了就得吃饭,生病了就得看医生。这是刚需,越痛,购买的紧迫性越强。
痒点(Itch Point),是用户想要的美好体验。
吃饭可以随便吃,但如果是米其林餐厅,甚至能和明星共进晚餐,那就是让人愿意多花钱的体验。痒点不是必须的,但如果触动了用户的 “想要”,他们愿意花更多的钱。
爽点(Pleasure Point),是超出期待的惊喜。
如果告诉你,一顿高端餐只要 RM 9.90,你会不会有 “捡到宝” 的感觉?这种低投入高回报的心理,能引发冲动消费。
痛点、痒点、爽点,谁才最值钱?
从营销的角度来看,痛点、痒点、爽点的价值排序是这样的:
✅ 痛点营销:让用户 “不得不买”,转化率高,但价格竞争激烈。
✅ 痒点营销:让用户 “愿意多花钱”,带来更高的客单价和品牌溢价。
✅ 爽点营销:让用户 “觉得赚到了”,容易吸引流量,但难以长期支撑品牌价值。
所以,最能带来营销效果的的营销策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组合出击。
你的营销策略,有真正打中用户吗?
🔹 先解决痛点,让用户有购买理由。
如果你在卖护眼灯,直接说 “长期用错灯,孩子视力可能受损”,就能让家长停下来思考。
🔹 再制造痒点,让用户愿意花更高的价格。
在进阶一点,你说你的护眼灯,不只是保护视力,还能智能调节亮度、模拟自然光,让孩子学习更专注,那家长就更愿意买单,甚至愿意为更高级的版本多花 RM 200-RM 300。
🔹 最后加上爽点,提升转化率。
如果你告诉他们,这款灯的效果,原本只能在 RM 2,000 以上的专业护眼设备里看到,但现在有限时活动,只需 RM 599,就能让用户更快下决定。
精准营销 = 痛点 + 痒点 + 爽点的组合
- 如果你只是解决痛点,用户会买,但不一定愿意多花钱。
- 如果你能叠加痒点,用户愿意为更好的体验支付高价。
- 如果你再补充爽点,就能促成更多成交,让销量更上一层楼。

本文作者:Cheryl
毕业于拉曼大学中文系,曾任新闻记者、文字编辑及节目主持人,后转战营销行业,专注于文案撰写。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品牌营销,都擅长透过文字挖掘深度、传递价值,尤其注重思维启发。希望能透过文字,为读者带来新的视角,拓展认知,让每一次阅读都成为思考的契机。